“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商洛银行业围绕支持绿色循环发展战略定位,大力推进商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促进了商洛依托地缘和绿色生态优势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一、商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商洛市地处秦岭东南腹地,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面积19292平方公里,下辖6县1区,2018年末总人口251万人。近年来,商洛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以下简称“三产”)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从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到市场营销终端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
(一)绿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商洛已形成了以中药材、茶叶、食用菌、干果等为主的了绿色农业。2018年末,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8.54万亩,年产量超75.89万吨,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0%以上,位居陕西省第一;茶叶面积52.6万亩,产量6885吨,产值12亿元;代料食用菌达到1.83亿袋,产业规模跃居陕西全省第一;核桃、板栗和松子等干果产量分别为1.65万吨、3.71万吨和0.21万吨。
(二)绿色农业主导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商洛规模化中药生产企业已发展到19家,其中香菊、盘龙、泰华、必康、欧珂等5个重点医药制造企业有41个剂型、167个产品通过了GMP(优良制造标准)认证。以镇安盛华茶叶有限公司、商南沁园春产业有限公司、商南产业联营有限公司、山阳县茶叶公司及山阳县万福、延坪等一批茶叶产业龙头企业;形成了以陕西野森林、秦峰、中博等一批木耳产业龙头企业,柞水下梁已建成特色木耳小镇。
(三)绿色农业品牌价值逐步显现。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为特征的绿色农产品,其品牌知名度在逐步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市场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2018年末,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209个,创建生态种养示范场54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24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2个。2018年4月柞水木耳成功入选“国家品牌计划---广告精准扶贫”公益广告,商南茶叶、柞水木耳、商洛核桃、镇安大板栗、商洛丹参等产品已走向全国。
二、银行业机构支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建立客户目录,明确支持重点。每年年初,银行业机构开展调查,摸底辖内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的产业信贷需求,建立客户目录,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信贷支持有的放矢。银行业机构坚持服务“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宗旨,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情况,针对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小、需求小、用款急的特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简化贷款手续,通过评级授信、抵押物评估和贷款审批“三合一”的流程,缩短贷款审批时限,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度,随贷随办,提高了贷款发放效率。
(二)政策引领,分类施策。一是分类授信。对专业合作社、种植和收储大户以“产业贷”方式予以支持,贷款额度20万元至100万元;种植散户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惠农卡”、“富秦家乐卡”方式予以支持,贷款额度5万元至30万元;贫困户5万元至10万元。二是利率优惠。对符合央行、银保监会口径的普惠型小微企业、龙头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不超过15% 。三是简化贷款流程。农合机构采取一次授信,周转使用,随借随还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农户。农行开发了自动和人工审批兼容的办贷流程,缩短审批流程,系统自动审批惠农e贷,农户贷款额度从10万元提高至30万元。
(三)精准对接产业,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一是推广“金穗陕茶贷”,积极支持茶叶产业发展。如:2016年农行陕西省分行根据陕南茶叶产业发展情况,创新“金穗陕茶贷”信贷产品,支持茶叶产业发展。截至2018年末,商洛银行业机构发放茶叶专项贷款4.7亿元,其中“金穗陕茶贷”1.6亿元。二是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投放中药材专项贷款13亿元,支持丹参、桔梗、连翘、南五味子、黄芩、山茱萸、天麻、柴胡、金银花等大宗道地中药材品种规模化种植108万亩,初步形成了中药材产业集群。2018年末,商洛直接从事中药材生产和加工的药农达80万人,占全市农户的30%以上,从事药材交易的小微企业、专业合作社近300个,近千名药材经纪人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大药市,遍及全国20多个城市的销售站点。2018年末,商洛中药材总面积已发展到208.54万亩,中药材产量达到75.89万吨,产值37.63亿元,中医药产业总产值142.81亿元。三是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银行业机构采取以扶贫小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村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助业贷款等产品为重点,向“菌农”发放贷款1.8亿元,以袋料栽培技术发展食用菌,袋料菌业已成为陕南三市绿色农业新的增长点。目前,食用菌从业群众3万多人,覆盖农户1.1万户。四是支持核桃等干果产业发展。2018年末商洛核桃产业贷款余额2.5亿元,全市农村人均核桃、板栗、松子等干果收入近2000元,占农村居民收入四分之一。商洛核桃被国家林业局等部委命名为“中国核桃之都”、“陕西省核桃产业发展强市”、“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注册了“商洛核桃”国家地理标志。
(四)支持“三产”融合发展,促进绿色农业产业链延伸。一是支持绿色农业产业链延伸。柞水农商行按照“抓三产、促一产、带二产”的思路,发放贷款3000万元,扶持老作坊、汇生源等旅游商品加工企业9家,开发传统手工艺品、中药保健品、民俗纪念品、绿色食品4大系列200多个旅游商品。成立了全县农产品配送中心,分别与8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40家农家小旅馆、超市、农家乐签订供货协议,使绿色农产品搬上了餐桌、走进了超市、装进了游客的“后备厢”。二是银行业机构以“产业贷”方式支持绿色农业循环发展,走“节本降耗、产业互动、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效益提升”的发展路子。丹凤农商行向丹凤县民乐现代农业园区发放“产业贷”5000万元,支持建成设施蔬菜生产区、休闲农业体验区、果蔬贮藏配送区、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五大板块,构建了2条生态循环资源再利用体系。园区用蔬菜秸秆、苹果修剪枝桠发展袋料香菇;香菇废料生产有机肥,还田发展设施蔬菜;再用核桃壳加工活性炭,产生的热能为蔬菜大棚加温,蔬菜实现全年生产。三是支持电商营销链接,促进“三产”融合。近年来,商洛农合机构累计发放专项贷款2.3亿元,发展电子商务服务站237个、农村网站500余家,建成“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78个,电子商务企业383家,支持商洛物流中心搭建农产品展示厅、工业品下乡展示厅、农产品质量检测、线上线下运营、物流、售后服务为一体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将农业“三产”紧密联结,拓展了市场,解决了绿色农产品卖难问题。目前,全市电商交易额突破20亿元,“网货下乡、农产品进城”线上线下融合的双向流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三、银行业支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
调查反映,银行业机构支持陕南绿色农业产业发展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受主客观因素制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受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三产”融合不够制约,相关信贷增长缓慢。商洛位于秦岭腹地,受自然条件制约,山大沟深土地类型贫瘠,地块大多零碎分散,丹参、南五味子、柞水黑木耳等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慢、规模较小,仅占特色绿色农业的10%。中药材、食用菌、魔芋、核桃、板栗、柑橘等大宗绿色农产品产业化程度较低,主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加工、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发展不够。商洛每年有90%以上的中药材都是以原料药的形式销往国内大中药材批发市场,只有不足10%用于本市中药企业。以中药材为加工原料的规模以上药企仅3家,中药材原料需求不到年产量15%。由于绿色农业产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辐射带动能力不足,相关信贷增长较为缓慢。2018年末,绿色农业贷款仅占贷款总额的3.5%。
(二)受配套措施建设滞后,内外部激励机制缺失等因素影响,机构间支持力度差异明显。农业产业投入大、产出低,且目前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缺乏环保数据库和专业评估体系,绿色信贷认定主体和标准未统一,相关业务不确定因素较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措施直接影响相关机构信贷介入的积极性。据调查,目前仍存在融资担保能力弱,涉农类融资担保总量低,融资担保基金补充长效机制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加之,大型银行基层行只有调查权,贷款规模有限;农村中小机构、邮储机构发展基础、经营管理理念及风险管控能力普遍薄弱,各银行业机构在支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力度上差别较大,“大行有力无心、小行有心无力”现象突出,绿色农业产业贷款的80%以上份额由农合机构承担。如2018年末,商洛绿色农业产业贷款9.95亿元,其中,农合机构贷款余额7.96亿元,占比80.15%;农行占比11%,邮储银行贷款余额1.86亿元,占比5.47%;其他大型银行占比均低于2%;两家村镇银行尽管投放贷款意愿较强,但受制于资本金较小、存款来源不足等因素,难以持续投放。
(三)信贷产品创新滞后,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银行业机构用于支持绿色农业产业的信贷产品与一般农业贷款产品雷同,尚未发放一笔差异化定价的绿色农业产业贷款,缺少能较好满足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信贷产品。如中药材产品生长周期一般为2至3年,有的中药材产品生长需要3至5年,而现行流动资金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贷款到期后只能办理展期或续贷,信贷产品期限与绿色农业产业生产周期错配,难以有效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
四、几点建议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和发展已经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遵循“市场导向、政府引导、项目支撑、科技引领、企业带动”发展理念,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企业现代化、产品品牌化”发展要求,力求“一县一主业”、“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建立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立市县(区)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地理保护产品的认证研发机构,并加强与省内外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和合作,以加大特色绿色产品研发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三产”融合和产业链延伸发展。
(二)建立配套服务机制,形成多方扶持合力。针对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风险大、周期长、收益慢等特性,建议采取如下措施,合力支持:一是鼓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完善财务制度,协助企业顺利达到银行业务准入基本条件。二是建立环保部门、企业、银行三方共享信息平台,设立绿色信贷共享数据库,统一环保评估认定标准。三是实行扶持政策。如绿色信贷税收减免、绿色信贷风险补偿,绿色农业产业生态补偿;统筹使用农业、科技、扶贫、陕南循环发展产业等项目资金和基金,重点扶持绿色农业产业项目发展等。
(三)完善信贷服务机制,提高信贷服务水平。一是完善信贷管理方式。根据绿色农业产业生产周期及特点,使贷款期限、利率、额度与信贷资金需求相匹配。二是简化办贷流程,提高信贷资金时效性,以满足绿色农业生产资金灵活周转的需求。三是创新信贷品种。针对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和信贷需求的实际特点,围绕核心企业供应链,不断丰富银企合作产品与业务类型。四是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凡法律、法规不禁止,产权归属清晰,价值评估合理的各类资产都可允许其作为贷款的抵(质)押物。如:仓储保全、货权、应收账款、无形资产(商标权、经营权、专利权、生产许可证)、林权、农村“两权”、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及设施设备抵(质)押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