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商洛市银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征信视角下金融助推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来源:本站点击:2723时间:2017/11/27 16:00:56

 

    “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国要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商洛市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比例大。而金融扶贫是增加扶贫投入的重要渠道,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但随着金融精准扶贫的纵深推进,农村信用缺失成为金融扶贫信贷政策贯彻落实的瓶颈,阻碍了扶贫资金的输送。本文基于征信的视角,立足于开发式、造血式扶贫,探讨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路径,分析可能产生的效应,以期用信用撬动 金融扶贫,实现银行与贫困户的有效对接。

       一、邮储银行扶贫工作开展基本情况  

      就邮储银行商洛市分行而言,在人民银行商洛市中心支行的统一、规范指导下,推动“征信+”工作模式和路径创新,建立征信服务与精准扶贫对接机制,破解贫困人口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助力脱贫脱困目标实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邮储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2017年以来,邮储银行商洛市分行加大精准扶贫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途径,由“大水漫灌”的脱贫扶持,转变为产业带动的“精准滴灌”金融扶持模式,全市年累计投放“三农”类贷款1.43亿元

       (一)紧跟政策要求,锁定金融扶贫对象。积极寻求金融扶贫突破口,以“七个一批”为抓手,发挥“双基联动易农贷和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站的平台作用,主推“农户贷”和“产业贷”两个产品,确定信贷客户经理上门对接服务,加大定点包扶村工作推进,明确工作目标,细化落实措施,全面助推金融扶贫工作开展,累计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担保小额贷款5838万元。

     (二)围绕服务群体,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在扶贫农户贷、产业贷、互助资金贷款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办金融扶贫担保贷款新模式,目前在商州、洛南县域内开展“入股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我行向带动贫困户脱贫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农业龙头公司等无偿注入一定的入股资金,带动贫困户脱贫。一是开展光伏扶贫贷款产品的开发。根据目前各县(区)推进的光伏扶贫项目,针对光伏产业开发特点,创新申请与其配套的光伏扶贫贷款产品,此项产品已获得省行批复,目前与商州区扶贫局、区城投公司已达合光伏贷合作协议。二是推进“政银保”扶贫模式。充分利用政府保证保险专项基金,与商洛市人民财产保险公司达成业务合作,创新开办了“三农保证保险贷款”产品,全市已投放贷款360万元,有效解决了部分客户缺少抵质押物的融资需求,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进一步加快了金融扶贫工作推进速度。

      (三)提高服务效率,优化金融对接模式。一是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市场)”评级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信用户”信息档案,建立专项联络机制,定期对重点村镇走访,不断更新信用户、信用村镇信息,增强服务的针对性。二是持续推进“双基联动及三农金融服务”工作站和“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建设,让农民不出村就能够获得贴心的金融服务,通过包村信贷员将信贷产品、金融知识送进乡村的每家每户,延伸服务触角。全市累增惠农支付服务点387个,全部安装了助农取款机,惠农支付服务点累计达到1757个,农村村镇覆盖率达100%,与已投放扶贫贷款的村镇双基工作站的建成率达到100%。三是简化扶贫担保贷款业务作业流程,根据金融扶贫工作特点,在实质风险把控的前提下,简化贷款申请手续,加快授信审批流程,提高扶贫担保贷款放款效率。充分利用我行移动展业设备,开展进村入户上门服务,实行业务集中收集,提升金融扶贫担保贷款申贷客户体验,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四)引活金融扶贫,破解扶贫主体融资困局。我行把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及重点产业发展作为金融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来抓,发挥邮储银行点多面广及资金结算、融资服务等优势,探索创新金融扶贫产品和模式,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重点推进扶贫担保贷款、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助保金贷款、税贷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等服务工作。全市已有商州、洛南、丹凤、商南、柞水五家支行与当地政府签订了扶贫担保小额贷款合作协议,全年投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专业大户贷款1732万元,发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3807万元,发放农业产业项目类公司贷款及小企业贷款1500万元,扶持产业主要集中在畜禽养殖、中药材种植、农产品加工收购等行业。

  二、金融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

       结合陕西省商洛市的实际,通过对邮储银行精准扶贫工作的分析总结,笔者认为金融持扶贫工作存在着以下困难与问题,其中既有自身主观原因,也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客观原因。

      (一)精准扶贫对象准确界定难。精准扶贫就是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帮扶和管理的治贫方式。目前,扶贫工作主要依托对贫困农户建档立卡来解决谁是精准的对象。但实际操作中,因受多种因素的局限,贫困和非贫困的界定难以达到精准,使有些贫困人口没有被包括在建档立卡范围之内,有些相对非贫困人口却被包含在内,在攀比中造成新的矛盾。

  (二)贫困户金融知识极其匮乏。调查中发现,大多数贫困家庭存在家庭病号多、劳动力少、现金收入少,文化程度低、非农就业比例低的“一多、两少、两低”特点。金融知识匮乏,政策了解不多,自身发展动力不足,依赖心理强。特别是一些农户存在认识误区,相互攀比,或把扶贫贷款看成是政府救助,认为不用归还。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较滞后。目前,贫困农户信息处于零散、分割状态,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存在信息不对称、经济基础薄弱、经营能力不足、法制观念淡漠和诚信基础不牢等诸多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信用风险。同时,法治和征信建设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风险管控难度大。

  (四)金融扶贫处于“两难”境地。目前,国家扶贫贷款主要投向绝对贫困户和能带动低收入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等行业。但对一部分老弱病残,劳动能力差的贫困户,如开办种养殖业或加工业等开发式扶贫,许多达不到相关的条件,根本无法利用好贷款,贷款风险加大,如期放出难。银行既要审慎经营,防范风险,追逐利润最大化,又要承担政策性扶贫义务,处于“两难”境地。

      三、“征信+”:精准扶贫的选择方式  

     针对以上问题与困难,下面通过“信用对接”、“信用组合”、“风险补偿”和“长效宣传”四种工作方式,提出“征信+”的模式助推金融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信用对接,实现信用评级与精准扶贫的“联姻”

        将信用工程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对接起来,以扶贫对象的融资需求为契机,把“诚实守信、无不良信用记录”作为申请扶贫小额贷款的首要条件,采取“贷前调查、建立信用档案、评信授信与发放贫困户信用担保贷款证”相结合方式,联合乡(镇)政府、村两委,结合“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工作,重点面向有信贷需求的贫困户,主动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做好农户信用建档立卡工作,逐步形成农村信用体系和扶贫攻坚开发的良性促进机制。

      (二)信用组合,实现精准创新与精准扶贫的“联姻”

       思想保守,发展动力不足,抵押担保缺乏,是阻碍建卡贫困户发展产业、摆脱贫困的主要障碍。一是创新信贷服务理念,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规模予以政策优惠,对贫困地区上报的各类贷款开辟绿色通道,对贫困地区在收益、资产质量、绩效等方面进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资产质量容忍度。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扩大农村贷款有效担保范围,将林权、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逐步纳入抵押范围。同时,探索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水域滩涂使用权等创新担保模式,切实解决贫困居民融资难问题。三是创新信贷模式,推动和发展“公司+农户+信贷”“公司+专业市场(基地)+农户+信贷”“龙头企业+农户+信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服务模式,通过批量开发、提前授信等方式优化贷款流程,为贫困地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良好的信贷资金支持。
     (三)风险补偿,实现信用保障与精准扶贫的“联姻”

      为有效规避银行信贷风险,提高贫困户抗击风险的能力,应健全保险机制。一是加强与地方财政的工作协调,以财政扶贫资金、政府产业发展基金、财政贴息资金作为撬动金融扶贫投入的支点,发挥财政资金在信用增进、风险分散、降低成本等方面的作用,提升扶贫效率。二是健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小微企业和涉农主体担保体系,及时跟进服务,着力拓展银政、银协、银企、银担、银保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信用+担保+保险+风险补偿”联动机制,全方位保障贫困户融资需求。

      (四)长效宣传,实现信用意识与精准扶贫的“联姻”

       针对农村地区群众金融意识薄弱、金融参与度较低的状况,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普惠金融知识宣传,使农户切实了解必要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政策。加强贷款扶贫政策的宣讲力度,让贫困农户懂得扶贫贷款必须偿还,以偿还压力督促形成其“造血”功能。二是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培育贫困户珍惜个人信用的意识,通过征信宣传、警示教育,提醒贫困户树立“珍惜信用”的意识,增强个人信用保护意识,当诚信客户;对诚实守信农户贷款额度可适当放大,使农民增强诚信守信意识,为提升金融扶贫效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金融扶贫要做到“精准”,关键是要解决好扶贫“公益性”与“微利性”、农户“愿意贷”与“贷得到”、贷款“放得出”与“收得回”三道难题,亟需推动“征信+”工作模式和路径创新,在“造血”上下功夫,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推动金融扶贫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

邮储银行商洛市分行 段昌芳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IE6.0以上浏览器
Copyright 2008 yjs.shangluo.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05001473号
主办:商洛市银行业协会  地址:商洛市商州区北新街 邮政编码:726000技术支持:商洛市嘉盛科技有限公司